2017年10月9日 星期一

《29+1》:沒來得及聊天,就要說再見



29+1》作為一部從舞台劇改編成的電影,有它俗套的劇情、過度簡單的邏輯等等局限性,但我很高興在差不多的年歲遇見了它。




這原本是一部由香港導演彭秀慧,自編自導自演的舞台劇,自2005年開始累積演出近百場,直至今年搬上大螢幕。找來過去以身材博人眼球的周秀娜,飾演雖在事業上頗有斬獲、卻面臨親情與愛情巨變的林若君;另一女主角是看似一無所有,卻始終樂天應人的黃天樂,則由有在戲外也有類同形象的鄭欣宜飾演。

劇中設定二人同年同月同日生、同時面臨30歲大關,而林若君從原本每日過著忙碌緊湊的獨立新女性,因為一場陰錯陽差,搬進了因為長途旅行而空下的黃天樂居所裡。

透過黃天樂留下的日記,林若君開始體驗一段與自己截然不同的開闊人生,並在自己面對來自家庭、感情、工作等種種壓力同時,重新思索自己的生命狀態與定位。


三十怎能而立?




20歲的時候,我們像女主角林若君一樣,正在為人生努力拚搏,跟著大部份的人,走著同一樣的路。以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,用盡全力工作、拚命升遷,以為就這樣走下去總不會錯。

我們常常在生命中的幾個階段設定目標,而那個目標往往是一個實體的偶像,工作上的前輩、螢光幕前的某名藝人,在同個領域裡閃閃發光的明星工作者。亦步亦趨的規劃著一條看不見的路徑,想要朝他的方向前進。

因為這個目標,我們每日都「以分計算」的在過日子,電影從林若君的一天開始,06:29塗抹保養品、06:30等待保養品乾、08:02出門搭地鐵。富有節奏感的拍攝手法非常舞台劇,也帶出電影想表達港人的緊湊步調。

打卡後開會,一開便是過午,討論的東西很Fancy,但每一件都好像與自己相關又不太相關。每個人都活得跟木頭一樣,好似有目標,卻又不真的知道自己到底想追求什麼?

轉折出現在,林若君與男友早已貌合神離、失智的父親總在不合時宜的時間打電話來,她為了「工作」,一再延後、延後每件事,直至挽回不及。



直到那一天,你會發現,原來失去只需要一秒鐘。親近的家人突然離開,長大後的朋友開始流走,就算是最親密的情人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改變。還未來得及聊天,就已經要說再見。

父親過世了,林若君想不起父親失智後的回憶,只得一間茶餐廳。男友離開了,她能夠回想的,也不過是那些剛開始的甜蜜回憶。

這些年林若君心裡只有工作,只有她的頂頭上司,那麼剛毅堅強的形象,或許是每個女性工作者都想要成為的目標。而她,就這樣把自己的人生,活成了他人。

看著看著,突然想起《穿著prada的惡魔》裡的安海瑟薇。這部片至今仍然好看的原因,除了禁得起10年時間錘鍊的華服之外,還有小安一貫的勇氣。她最終把電話丟到水池裡的那一刻,真的美極了。人若常常追逐的是他人眼中的標籤,那你就永遠活不成自己。

電影中段,出現了一個跟安海瑟薇丟掉的那支手機,差不多意義的東西,那是上司交給林若君的辦公室鑰匙,象徵著想當女強人,妳就得第一個來公司、最後一個離開。

屢遭變故的林若君下定決心還給了主管。那時的她或許才稍稍醒覺,自己為了配上這把鑰匙、犧牲多少其它的事物。


快樂不是來自於追尋,而是內省





緊接著房東要求她搬家,她便搬進了黃天樂家裡,這個素未謀面、卻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女孩,單身、在一間老舊的唱片碟盤店裏打工,每天都寫日記,最愛的影片是張國榮主演的《日落巴黎》,黃天樂也想要去巴黎走一轉。

黃天樂活得根本是林若君的反面,工作、人生、交友、愛情,用世俗的標準來看沒一項及格。但黃天樂寫日記、拍照記下每一件小事,讓她每日都過得很快樂。相對魯蛇的生活方式,看起來卻讓人生勝利組的林若君欣羨不已。

我自己覺得這樣的對比稍嫌簡單了,這也是我在開頭所說的侷限與缺點,而電影中後段的剪輯雜沓、節奏紛亂,劇情安排不夠自然,林若君的轉變過度刻意等等、黃天樂的變故也太虛假,雖說如此,但情節安排仍不偏離主軸,看完確實有種悵然若失的感覺。

是的,你我都知道,成長的路上必須失去很多,但想要留下什麼、不要什麼的權利都操之在已,我們選修的不是一堂「犧牲」、而是「珍惜」的學分。我正在練習的是,每天都會刻意練習的詢問自己「這些事情你需要嗎?」「這個決定你想要嗎?」好讓自己能在掌控的範圍內,活成一個最低限度的自由人。

人至少要在每個選擇之間,都對得起自己,因為人生唯一的使命就是讓自己快樂,沒有別的了。






一個覺得人生不只30歲,處處是關卡的粉絲頁: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CMX給社群經理的社群:30/40/50跨世代對談QA紀錄,2019/08/05

Q:人生裡重要的轉折發生在什麼時候? 老查:2014年我中風,意識到人的生命與健康有多麼重要,所以離開上班生涯,他對我來說是蠻大的改變與轉折,跟大家說熬夜真的很傷身,不要覺得自己好像撐得住,盡量不要熬夜。